优势产品:烧结银、无压烧结银,有压烧结银,半烧结纳米银膏、导电胶、导电银浆、导电油墨、银/氯化银、纳米银浆、可拉伸银浆、烧结银膜、纳米焊料键合材料、UV银浆、光刻银浆、UV胶、导热绝缘胶、DTS预烧结银焊片、导电银膜、银玻璃胶粘剂,纳米银墨水、纳米银胶、纳米银膏、可焊接低温银浆、高导热银胶、导电胶等产品,拥有完善的纳米颗粒技术平台,金属技术平台、树脂合成技术平台、同位合成技术平台,粘结技术平台等。
烧结银,99.99%的人真的不懂?
烧结银是一种通过纳米银颗粒低温烧结技术制备的高性能材料,因其在功率半导体封装领域的颠覆性应用而被称为 “半导体封装的未来材料”。尽管 99.99% 的人对其陌生,但它已悄然成为新能源汽车、5G 通信、航天**等高端领域的核心技术支撑。以下从技术原理、应用场景、行业挑战及未来趋势四个维度展开深度解析:
一、技术突破:纳米银颗粒的 “原子级焊接”
传统银制品通过铸造或锻造工艺成型,而烧结银采用纳米级银粉(粒径 50-200 纳米),在150-280℃低温和5-20MPa 压力下实现固态扩散连接。这一过程中,银颗粒表面自由能驱动原子迁移,形成多孔但致密的微观结构,其导热率可达260W/m·K(接近纯银),而传统焊料仅为30-50W/m·K。
关键技术优势:
高温服役能力:银的熔点高达 961℃,使烧结银在300℃以上仍能保持稳定,远超传统焊料的150℃极限。
高可靠性:抗热循环能力是传统焊料的10 倍以上,在 - 40℃至 175℃冷热冲击下无开裂。
环保特性:无铅化工艺符合 RoHS 标准,而传统焊料含铅量普遍超过 0.1%。
二、应用场景:从新能源汽车到航天**
1. 新能源汽车:碳化硅模块的 “心脏起搏器”
电机控制器:烧结银AS9385用于 SiC 芯片与氮化硅基板的连接,使逆变器效率提升5%,功率密度提高30%。
800V 高压平台:比亚迪、特斯拉等车企采用烧结银技术,解决了传统焊料在高压下的电迁移问题,模块寿命延长至10 万小时以上。
2. 工业与能源:高温环境的 “稳定器”
光伏逆变器:在沙漠等高温环境中,烧结银AS9337确保 IGBT 模块在200℃下长期运行,故障率降低80%。
智能电网:用于变压器的高压开关连接,耐受1500V以上电压,减少电弧放电风险。
3. 消费电子与医疗:微纳尺度的 “精密连接器”
5G 基站:烧结银薄膜GVF9500(厚度 10-50 微米)用于射频芯片封装,信号损耗降低3dB,支持6GHz 以上高频通信9。
医疗设备:银 / 氯化银烧结AS5900电极用于脑电图监测,噪声低于1μV,漂移电位小于0.1mV/h,远超传统电极性能。
三、行业挑战:技术瓶颈与成本困局
1. 工艺复杂度高
大面积烧结:50×50mm 以上的烧结需精确控制温度梯度(±2℃)和压力均匀性(±5%),设备投资超千万元。
晶圆级应用:在 300mm 晶圆上实现10 微米以下的厚度偏差,良率仅70-80%。
2. 成本压力
材料成本:纳米银粉价格约50000 元 / 公斤,是传统焊料50倍。
量产难题:SHAREX善仁新材的烧结银的年产能200吨/年。
3. 替代技术竞争
铜烧结:善仁新材等企业研发的铜烧结材料成本降低60%,但抗氧化性以及量产性仍需突破。
纳米金烧结:AS9700金颗粒烧结温度更低(120℃),但成本是银的80 倍,仅用于航天等高附加值领域。
四、未来趋势:技术迭代与市场爆发
1. 技术路线图
2025-2030 年:纳米银粉纯度提升至99.99%,粒径控制精度达±5 纳米,推动烧结银AS系列温度降至130℃以下,150℃烧结银AS9335已经量产。
2. 产业链整合
上游:善仁新材、SHAREX、ALWAYSTONE等企业实现纳米银粉自主可控,纯度达99.9%。
下游:华为、比亚迪等资本加速布局,推动烧结银在车规级封装的渗透率从15%(2024 年)提升至40%(2030 年)。
结语:隐形冠军的 “技术突围”
烧结银虽不为大众熟知,却在高端制造领域掀起了一场材料革命。其背后是纳米技术、半导体封装与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。随着成本下降和工艺优化,这一 “小众材料” 正加速向消费电子、储能系统等领域渗透。未来,善仁新材的AS系列烧结银有望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时代的 “纳米桥梁”,推动人类社会向高效能、低能耗的方向跃迁。
http://www.sharex.xin销售热线
13611616628